您好,欢迎光临 广州联庄科技有限公司网站 [客服中心]
刘小姐  13829706661
         
   020-32058382
 

资讯中心

联系方式

广州联庄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广州市科学城科学大道111号信息大厦602室
电话:86-20-32058382
传真:
86-20-32057561
联系人:刘小姐
手机:13829706661
邮箱:info@unitexnology.com
网站:www.lianzhuang.net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中国智能制造以燎原之势在各行业深入发展

 

  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中国制造”带来的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明确指出,要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智能制造工程被列为“五大工程”之一。智能制造从认识到认可,开始以燎原之势,在各行业深入发展。

 

  “发展智能制造,是中国实现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有机结合的最佳途径。”工信部部长苗圩说。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智能制造水平显著提升,标准体系框架初步建立,建成一批智能化工厂、数字化车间。重点行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数字化生产设备联网率明显提升,个性化定制、协同研发制造快速兴起,国家、地方和企业层面的智能制造工作持续深化……

 

  顶层设计 高屋建瓴

 

  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既然是一种新型生产方式,良好的政策环境必然是这种生产方式普及并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

 

  作为我国未来十年制造强国战略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2015年5月一经发布即引起全球产业界广泛关注,同时也为我国智能制造政策制定奠定了基础。“《中国制造2025》充分认识到了信息通信技术对制造业发展的深刻影响,清醒地看到了全球制造业发展的走向,智能制造成为我国迈向制造强国的战略选择。”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朱森第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

 

  2016年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围绕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关键环节,积极培育新模式、新业态,强化信息技术产业支撑。与此同时,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2016年8月,工信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包括《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在内的5大工程实施指南。《指南》明确指出,“十三五”期间同步实施数字化制造普及、智能化制造示范,重点聚焦“五三五十”重点任务,即:攻克五类关键技术装备,夯实智能制造三大基础,培育推广五种智能制造新模式,推进十大重点领域智能制造成套装备集成应用,持续推动传统制造业智能转型,为构建我国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建设制造强国奠定扎实的基础。“《指南》是国家对发展智能制造的总体布局和蓝图设计,是企业发展智能制造的纲领性指导意见。”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首席专家蒋明炜向《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

 

  2016年12月,工信部、财政部正式发布《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未来智能制造发展方向。《规划》提出了智能制造发展“两步走”战略:第一步,到2020年,智能制造发展基础和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制造,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产业智能转型取得明显进展;第二步,到2025年,智能制造支撑体系基本建立,重点产业初步实现智能转型。

 

  这些文件的发布促使我国国家层面智能制造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地方和企业的智能制造发展更是有了指导方针。随着政策的落地,我国智能制造水平正在不断提升。

 

  标准引领 话语权提升

 

  标准制定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智能制造是一个新生事物,推进智能制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来借鉴,各国都在不断地探索之中,面临着一系列共同的挑战。尤其在标准化方面,国际公认的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标准体系架构还没有形成,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融合应用还缺乏标准的支撑。此外,我国与工业发达国家不同,它们是在基本实现数字化和自动化的基础上,向智能化发展,而我国目前的状况是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都处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地区、行业、企业发展不平衡。因此,需要我们尽快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能够指导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不同规模企业的智能制造标准。”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院长赵波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面对我国智能制造标准化对象情况复杂、体系庞大的严峻挑战,在没有任何成功经验可以直接借鉴的情况下,我国从2014年年底开始探索智能制造标准化发展道路。2015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成立了由部内相关司局、企业、科研机构、标准化组织等组成的“工业和信息化部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工作组”,开展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研究工作。

 

  经过多次工作组会研讨,并广泛征求全社会意见,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5年12月正式联合发布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以下简称“《建设指南》”),为推动智能制造提供了强有力的标准化支撑。

 

  “《建设指南》是我国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工作的一项阶段性成果,标志着我国完成了智能制造标准化的顶层设计和体系规划,有利于全社会统一认识、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建设指南》是指导未来一定时期内智能制造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立项、制定及修订工作的依据,同时对智能制造标准系统建设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赵波表示。

 

  由于智能制造是新生事物,各国产业都还没有成型,这也为我国标准输出在国际上抢占话语权提供了难得的机会。据赵波介绍,目前我国正在多渠道输出智能制造标准化研究成果。2017年4月,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管理局智能制造系统评估组(IEC/SMB/SEG7)形成了《智能制造架构和模型研究报告》。这是智能制造概念被提出以来,国际标准化组织第一次确定了智能制造的系统架构。我国智能制造系统架构与德国、美国、日本、法国等制造业大国提出的参考架构一同作为目前世界上主流的智能制造顶层设计被纳入该报告,实现了我国在智能制造国际标准化顶层设计上的突破,得到国际认可。

 

  值得一提的是,依托中德智能制造/工业4.0标准化工作组,中德两国专家目前已召开了三次工作组会议,达成了系统架构互认、信息安全、无线通信等领域的9项合作共识,今年还将共同发布《中德智能制造系统架构与工业4.0参考架构模型互认报告》等多项成果物。我国智能制造产业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将进一步提升。

 

  试点示范 模式创新

 

  《规划》提出,加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推广力度。实际上,在《规划》出台的前一年,也就是2015年,工信部就着手开始遴选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并阶段性地召开全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经验交流会,以及分行业的现场经验交流会。截至目前,工信部已开展了226个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试验验证和新模式应用项目,遴选了109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今年4月工信部发文决定继续开展2017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在试点示范的持续推动下,机械、汽车、航空、石化化工、钢铁等基础条件较好、需求强烈的制造业重点领域智能转型成效明显。潍柴动力、九江石化、海尔集团等企业建成了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陕鼓动力、沈阳机床、中国商飞、青岛红领、长虹集团等企业积极开展智能制造模式创新。在我国巨大需求市场的带动下,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仓储与物流装备等智能制造装备取得积极进展,工业设计仿真软件、工业控制软件、企业经营管理软件等核心工业软件发展迅速。

 

  智能产品蓬勃发展。智能手机占全球的市场份额第一;受到智能制造需求的牵引,我国成为世界上数控机床第一消费大国也是产量大国,国产高档数控系统在智能化功能的研发上取得可喜进展,具有自诊断、自修复、自适应、五轴联动数控机床不断涌现;2016年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7.24万台,增长了34.3%。人机协作机器人等高技术含量机器人已经推向市场,骨科手术机器人在三甲医院已经实现了批量应用,语音识别技术、图像识别技术等一些机器人的专有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制造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不断涌现,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新引擎。“在一些领先的工业企业中出现了全价值链的业态模式创新,实现了从研发到生产、销售以及产品使用全过程的数字化转型,业态和模式出现颠覆式变革。如,海尔集团通过开放获取创新资源(研发人才与用户需求),实现价值链的闭环管理与自我提升。而在传统制造业,由于智能制造技术的导入,也出现了业态模式微创新和渐进式创新。”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副院长石勇向《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他告诉记者,在一些特色手工业领域,销售服务环节渐渐走向电子商务平台销售,以及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个性化定制。大量的中小企业,研发和生产过程逐步走向数字化和自动化。还有一些企业借助信息化手段进入到服务领域,提供在线检测、远程维护、大数据决策服务以及预测性服务等智能服务。甚至有的传统企业实现了成功转型,从制造企业衍生出专业化服务企业。

来源:中国电子报作者:徐恒

分享到: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7-06-27  【打印此页】  【关闭